一瓶洋河酒,四代中国人的故事,一沓老照片记录大半个世纪的酒都记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历程、百年风云、百年辉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
在与党同行的百年里,一代代洋河人艰苦拼搏、奋发图强,留下了一个个励志创新的时代故事。翻开一张张老照片,仿佛打开一条“时光的隧道”,重温苏酒人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精彩篇章。
1949年,淮海贸易第三分公司在洋河镇几家私营酒坊的基础上,组建成“淮海贸易三分公司洋河槽坊”,1951年更名为“苏北行政公署专卖公司洋河酒厂”,1953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洋河酒厂”。
50年代,洋河酒厂使用地锅进行酿酒生产。那时候的运粮场景一片繁忙,为扩大规模,第一次扩建了粮食仓库。
1959年,洋河所产之酒供不应求,经得中央轻工业部及中国食品出口总公司评称为:香味醇浓,适口芬芳,并指令上海出口分公司办理出口港澳试销。为满足市场需求,洋河制定了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
七、八十年代,洋河酒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在大连召开。这届评酒会首开“密码品评”先河,“洋河大曲”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获得了评酒委员和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成功跻身全国八大名酒之列。
在八、九十年代,洋河便不断征求专家、经销商、群众的意见,以期将最完美的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早期的洋河物流场景,装货主要靠平板拉以及人力搬运,火热的搬运场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以及洋河酒的火爆。
2003年,洋河成功破解绵柔分子平衡技术,创新推出以“味”定型的“绵柔型白酒”。
洋河蓝色经典面市后迅速风靡全国,那时候,无论是请客还是送礼,人们都格外偏爱蓝色经典,大家都说:绵柔的,好喝的!
如今的洋河包装车间,仍是一片繁忙景象,包装生产线上的员工秩序井然、紧密配合、严苛把控,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
每一款产品只有历经国酒大师把关,酒体设计人员、公司员工、消费者的“三关品鉴”,才能从酒厂走向餐桌。这种优良的传统,洋河一直在坚守。
从舌尖到心间,一瓶瓶洋河美酒,承载着60、70、80、90四代人的美好回忆和时代变迁,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变,唯有洋河美酒在岁月沉淀中愈加绵厚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