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豫区关庙镇的故事,你了解多少?欢迎补充!
关庙镇,位于宿豫区中东部边陲,距市府23千米,处3县交界处,镇域面积82.5平方千米。
关庙,相传在清朝初期,有和尚在此建关帝庙,因烧香敬神者甚多,逐渐成集,众称关老庙集,简称关庙。
清代,属淮安桃源县。
民国时期,先后划归泗沭、泗阳等。
解放后,属泰山区。
1956年,为大兴区关庙乡。
1957年,撤区并乡时,由大兴区的关庙、林河、振友、二元,来龙区的泰山、董墩等乡的一部分组成关庙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称关庙人民公社。
1966年,改称红旗人民公社。
1981年,复称关庙人民公社。
1983年,恢复乡村制,称关庙乡。
2000年,撤乡建镇,称关庙镇
1958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关庙镇政府北面1公里处发现了青莲岗文化层,厚度60米,面积6000平方米。这说明我们的先人5000年前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劳作。明朝中期,关庙乡为白鹿湖的一部分。清初,开六塘河、砂礓河,湖水宣泄,渐涸为田。关庙南半边的仓基湖,也因黄河泛滥沙淤成田。
关庙镇从前地势低洼,土地贫瘠,十年九涝,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初期,袁王荡(原为袁、王两姓的湖荡)仍被人们称为“阎王荡”,意即遇涝绝收,断人生路。1955年,经地质专家实地考察,确认这里的土壤为砂礓土,与太湖流域的土壤结构相同,适宜种植水稻。于是全镇人民挖渠打堤,筑涵架桥,治理荡区。
不仅如此,关庙镇董圩村还有“古墓”和“神井”的传说,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史传唐朝大将薛仁贵路过这里,为饮马、炊事方便,在相距2公里处挖掘了两口深达二十几丈的砖井。一天薛宠爱的两名侍女,打水时落入两口井中,薛将二侍女合墓并葬。侍女墓在两口古井的中间。一年大旱,水源尽绝,唯独两口“神井”水溢地面,且水质甘甜,香气沁人。传说那个古墓年深日久,墓基反而变大,清光绪年间竟达10亩以上。民国前后,军阀混战,古墓屡经盗掘,现尚存土丘。至今,“神井”仍以“乳汁”哺育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