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宿豫区仰化镇的起源,你好奇吗?
仰化镇,地处宿豫区东南部、中运河北岸,距宿豫区政府约20千米。
仰化一名据说是乾隆皇帝乘船游巡到此,见两岸百姓,说出:“河岸百姓,皆为仰化民”,地名因此而来。仰化镇历史悠久,历史上属桃源县(现泗阳县),后又属宿迁县,抗日战争时期属抗日游击区。
清雍正二年(1724年),仰化隶属邳州市。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徐州府。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大革命,成立民国政府,废道尹制,宿迁直属江苏省政府,后又设专员区,宿迁属淮阴专乡,乡随宿属。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入侵,宿城沦陷,军队在各地开展游击战争,仰化属抗日游击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本县运河东岸成立宿迁县,属中华第六分区,仰化集西头属宿迁县第二区,石范以东属泗阳县第五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仰化集划为泗阳县程道口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划为宿迁第二区,当年秋天,成立运河特区(县级),下设顺河、大兴、程道、陈圩、古城五组,仰化双河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原双河区撤销,南部乡划为涧河区,北部乡村划为丁嘴区,仍属宿迁县管辖,至抗日战争胜利及地方解放后,仰化仍属涧河区。
1949年,丁嘴、大兴、涧河三区合并为大兴区,仰化属大兴区,是年秋,撤运河特区,程道、陈圩、古城三组,划为泗阳县,大兴、双河划为宿迁县,同时原双河区西部乡村划为涧河区(今仰化镇涧河村)东部仍为双河区,仰化属涧河区。
1952年冬,从大兴区域内增设仰化区。
1957年,撤区并乡时,由仰化、复隆等乡和刘涧、守先的部分村庄组成仰化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仰化乡改称仰化人民公社,下辖村称大队,村下辖小组称生产队。
1983年,恢复乡村制,称仰化乡。
2000年,撤乡建镇,称仰化镇。
仰化古称安善圩。有东圩、西、南、北圩之说,圩内为安善集。
追溯仰化镇的历史,原系仓基湖西岸的一个湖嘴子,早有渔民在仓基湖捕鱼,以此避风、生息,故有“日晒千条网,夜燃万盏灯”的传说。随着渔业的发展,生意茂盛,商人摆滩设点,人烟聚集、市贸经营逐渐繁荣。古有詹姓在此开槽头店,明万历年间,宿迁县知县俞文伟准予在仓基湖西岸创建永兴集,隶属淮安府邳州,清咸丰十年(1860年)永兴集在四周筑圩,其中有东、南、西三门,门上分别题词,东门曰:紫气遥临,西门曰:瑞映马陵,南门曰:襟黄带运。又传乾隆下江南乘舟经过永兴集,见两岸百姓夹河欢呼,便口占一绝:“老幼数无万,都为仰化人,斯之未能信,惭愧颂声频。”又传乾隆曰:“河岸百姓,皆为仰化民”之说。从此永兴集改为仰化镇,一直沿袭至今,故当地文化人有“大路朝天——仰化”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