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噪声、垃圾、异味......宿迁专项整治!
群众“房前屋后”的
生态环境问题虽小
却关乎大民生
近日,从市攻坚办获悉,为深化巩固“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成效,解决好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日前,《宿迁市开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并实施。
让家门口的合理生态环境诉求
有人办、依法办
根据《方案》要求,此次“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工作将构建攻坚办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动、县区属地负责整治、检察机关协同监督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群众家门口的合理生态环境诉求有人办、依法办。
到2025年底,全市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线索较2022年下降20%以上;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信访事项中62件涉及“房前屋后”问题整改销号工作;高质量完成省交办116件重点问题整治;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八大重点任务
让“房前屋后”更净更美
噪声、垃圾、异味......这些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污染类型是此次治攻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方案》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向这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亮剑”。
深化工业企业噪声异味治理
全面梳理形成涉企噪声异味投诉问题清单,实施动态管理,督促企业实现噪声达标排放,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夜间噪声排放。严控噪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乡村居住区域转移。
严格交通运输噪声管控
科学划定机动车禁行、禁鸣路段和时段,严厉打击“飙车”“炸街”等行为。加强渣土运输车、混凝土搅拌车的监督管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噪声敏感点位,开展专项治理,形成长效机制。
深化建筑施工噪声治理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依法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通过随机抽查、暗访督查、网格化排查等多种形式,强化夜间工地巡查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施工行为。
深化社会生活噪声治理
及时制止并依法查处在商业经营、宣传等活动中持续发出高噪声的行为。督促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酒吧等娱乐场所配套建设隔音板、减震垫等设施。规范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娱乐健身活动。
强化生活、建筑垃圾规范收集处理
优化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流程,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加快建立建筑垃圾联单管理制度,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生活、建筑垃圾非法倾倒填埋。
推进黑臭水体长效监管
建立河湖长巡查、每月监测、长效养护、执法监管等常态化机制。统筹开展工业废水等污染治理,加强水系连通,实施生态修复。建立黑臭水体的动态更新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
加强农村畜禽养殖粪污异味治理
督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确保粪污处理设备正常运行。推进“网格化+责任制”管理模式,将养殖散户逐步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
加强餐饮、小作坊等异味噪声治理
强化群众反映强烈的商住一体楼等区域源头管控,统筹做好餐饮油烟、小作坊异味与噪声的跟踪管理,加强废气直排问题多发的重点区域监管。
建立六项机制
确保任务落地落实
良好的机制是有力有效推动工作的前提,《方案》要求建立六项机制,确保八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建立整治督办攻坚机制
市攻坚办牵头督办重点突出问题整改,市相关部门和县区对照整治攻坚重点任务,协同推进限期治理。
建立会商联动推进机制
各级攻坚办及检察机关牵头定期会商,市攻坚办会市人民检察院牵头建立圆桌会议对话机制,推进涉多部门的久拖未决、反复投诉问题依法依规限期化解。
建立执法司法协作机制
市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主管部门依法履职,监督支持行政机关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依法开展民事公益诉讼追究损害赔偿责任。
建立问题整改销号机制
各县区建立完善问题整改销号闭环机制,在推动存量问题有效解决的基础上,防止反弹回潮,市有关部门加强督促和整改情况抽查复核。
建立攻坚长效监管机制
市有关部门确保问题整改闭环管理,举一反三,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检察机关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建立全民参与引导机制
工作推进和问题整改,接受群众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度。
来源: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