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0日起,只要是在宿迁农村,办一场50人以上的“流水席”,需提前到村里报备、查验厨师健康证,这将成为举办者的“必修课”。据悉,宿迁市近日正式出台全省首个《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直面长期存在的监管难点,旨在为承载着浓浓乡情的传统宴席系上制度“安全带”,让“流水席”成为真正的“放心宴”。记者了解到,《办法》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细化落实《江苏省食品安全条例》要求,通过运行“双主体责任+四级属地”机制,构建“举办者+承办者自查自控、市县乡村四级属地管理、部门协同”责任体系,实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全域覆盖、责任有效衔接。在乡村,婚丧嫁娶、乔迁祝寿时的“流水席”,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维系邻里情感、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这份热闹背后,却长期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隐秘角落”:传统的农村聚餐往往场地简陋,露天操作,缺乏专业的消毒和冷藏设施。食材来源、厨师健康状况、加工过程是否规范,全凭举办者的经验和承办厨师的“良心”。图源网络
“以前办酒席,都是找个相熟的厨师,买菜、洗菜、烧菜都在院子里,菜肴在夏天容易变质,在冬天容易冷却,说实话,自己心里也打鼓。”一位村民向记者坦言。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因农村集体聚餐操作不当引发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在全国偶有发生,每一次都为社会敲响警钟。如何让传统习俗与现代食品安全理念接轨,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社会治理难题。宿迁此次出台《办法》,正是对这一社会关切的正面回应,其核心目的并非限制,而是规范与保障。过去,农村聚餐一旦出事,往往面临“谁来负责”的难题。举办者觉得委屈,承办的流动厨师可能早已不知去向,监管部门也因其临时性、分散性而难以介入。《办法》的创新之处,在于织就了一张“双主体+四级属地”的责任网,让责任不再悬空。这首先意味着,办酒席的“东家”和掌勺的“厨师”都成了第一责任人。《办法》明确,举办者和承办者(流动厨师团队)共同对食品安全负责。这改变了过去“厨师一包了之”的模糊状态,倒逼举办者在选择厨师、采购食材时更加审慎。更重要的是,监管力量沉到了最基层。《办法》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村(居)委会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变成了“信息员”和“登记员”,负责接收聚餐报备。乡镇(街道)则成为“指导员”,接到报备后,会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检查从厨师健康到餐具消毒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并纠正隐患。正如一位基层市场监管干部所说:“我们终于有了明确的抓手,可以从‘事后补救’变为‘事前预防’,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责任体系是“骨架”,那么《办法》中一系列具体细致的规定,就是保障安全的“血肉”。这些规定,推动着农村聚餐从“凭感觉、凭经验”向“有标准、照章办”的深刻转变。厨师必须“持证上岗”:未来,在宿迁农村掌勺的厨师,不仅要有好手艺,更要有《健康证》和食品安全培训记录。这无疑是对“农村流动厨师”这一群体的专业化提升。事前报备成为“硬杠杠”:除丧事外,50人以上的聚餐都需提前48小时报备。这一规定看似简单,却为监管介入和现场指导留出了宝贵的时间窗口。高风险环节被“重点关照”:《办法》对食材采购索证、禁止使用亚硝酸盐、生熟食品分开、餐具规范消毒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于100人以上的宴席,强制要求食品成品留样。这相当于为每一场大型宴席配备了一个“黑匣子”,一旦发生问题,留样将成为追溯源头、科学认定的关键证据。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免责申明:本文内容由用户发表,不代表宿迁零距离观点和立场,如有违规/侵权内容,请联系宿迁零距离客服微信:4665360,商家合作请联系微信:250052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