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水利半年工作总结: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引领水利高质量发展
2025年以来,我市紧抓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契机,围绕“十大河湖举纲、千里河渠织目、百闸多点系结”的市域水网布局,坚持运用系统融合理念,加强与国、省水网承接融合,加速打通县级水网“最后一公里”,探索形成“1235”(即“运河画卷・淮沂安澜・全域幸福”为目标引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两大关系,推动安全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共治,“安全筑基、生态增值、城乡融合、产业升级、治理革新”五路并进突破)的宿迁水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模式。
市主要领导专题调研推动现代水网工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水网先导区建设,市人大将现代水网建设列为年度民主监督事项,市发改委将现代水网建设纳入全市第十五个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等,高位统筹,凝聚合力,纵深推动市域现代水网建设走深走实。
宿迁市现代水网建设模式图

实化项目推进 筑牢水网安全屏障
坚持以市县“1+5”水网规划为引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统筹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优化、水生态升级。一方面,强化水网重大工程、“最后一公里”建设,截至6月底,48项水网工程已开工(含完工)43项、累计完成投资130亿元,治理河道130千米、改造渠道237公里、新增城市抽排能力134立方米每秒,城乡供水能力达187.6万吨/天,恢复或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40万亩,建成幸福河湖380条、省级生态河道2381千米等。另一方面,主动加强项目谋划争取,跟踪推动骆马湖新沂河提标、淮干溧河洼治理、淮西洼地治理等关系宿迁防洪保安的重点项目加快审批进程,扎实推进柴米河、黄河故道中泓等5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涉及宿迁境内投资约130亿元,将于年底前陆续获批实施,为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
岔流新开河治理袁滩闸
安东河治理东方红河闸
牡丹江河泵站

深化改革创新 拓展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将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注重提升水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水资源市场化配置,在全国率先开展地下水水权交易、再生水权交易等,共计推动开展水权交易188单,交易水量近6960万吨等,持续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创新再生水利用配置,着力将再生水打造成为城市“第二水源”,先后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等,形成“导流与回用共用、配置与使用共享”的宿迁特色,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8%。创新水工程运行机制,在宿豫区试点水网工程社会化管护,提升管护质效;在黄河故道片区试点完善建立“三统两分”运行机制,实现片区水网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创新投融资路径。构建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基础,拓展国债、专项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的“1+N”融资机制,有效吸引资金支持水网工程建设。
运河宿迁港尾水湿地
牡丹江河物业化管护
古黄河调度闸

强化协同融合 服务地方发展大局
积极以水网枢纽和通道为核心载体,强化水与产业、文旅、交通、农业等协同融合发展。在水网+产业方面,以水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底,推动“醉美湖湾”建设,构建“一岸三芯五核八廊”总体空间格局,推动区域特色产业一体化发展。在水网+文旅方面,充分利用大运河、黄河故道、骆马湖、洪泽湖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注重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彰显,以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的供给,助力朱海牛角淹生态旅游度假区、水利遗址公园等一批水文旅景点彰显活力。在水网+航道方面,在规划布局、工程建设、运行调度等方面加强水网与航道网协同,加快推进宿连航道与周边水系衔接研究,服务推动“两网融合”,积极探索出“以水兴产”的黄金水道发展之路。在水网+农业方面,推进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合发展,依托沭阳县沂北灌区、泗阳县运南灌区等7座大中型灌区建设,打通水资源配置“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米”,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洪泽湖国际大圆塘
牛角淹生态旅游度假区
宿连运河
宿豫区来龙灌区
来源:宿迁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