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宿迁2600余户“僵尸企业”体面退市
设立全国首个破产专项基金
市场监管部和法院“府院联动”
破产案件“基层法院专人审理、
中院专业庭审理”
……
如何让经营异常的“僵尸企业”体面退场
一直是一大市场痛点问题
对此,宿迁创新推出
全国首创的
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
该机制不仅入选
《全省或部分设区市实施的自主改革事项清单》
还成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中
“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典型样本
截至2025年7月
该机制已推动2600余户
长期“沉睡”的经营异常企业
完成清算注销
什么是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
“传统注销机制存在两大痛点,一是简易注销依赖企业自主申请,但经营异常企业往往无人牵头;二是强制注销缺乏法定清算程序,可能引发债务纠纷。”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庭庭长张熠指出“僵尸企业”退出难的症结所在。
2020年
宿迁在全国率先突破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十条第三款
“主管机关或利害关系人可申请法院强制清算”为依据
创新建立公益清算退出机制
由市场监管部门作为申请主体
对失联、吊销未注销超3年的企业提起清算
填补了法定清算程序的空白
在深入研究、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宿迁出台了《关于加强合作规范市场主体退出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经营异常企业筛选、强制退出启动程序与条件、强制清算专项基金保障等配套办法。
长期以来,经营异常的企业因清算义务人缺位或怠于履职,难以通过常规注销程序退出市场。
对此,宿迁加快经营异常企业市场的出清流程,针对经营异常企业普遍无财产支付清算费用的问题,设立全国首个破产专项基金,通过财政拨款和管理人报酬提取“双渠道”筹资。
截至2025年6月底,基金已拨付300万元,累计为800余件公益清算案件提供费用支持。
在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运行中,宿迁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备选库并定期更新,法院提前介入审查,符合条件的案件遵循属地原则快速立案,实现“府院联动”。
今年6月,经省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市委编办批复,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了破产审判庭,专职负责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公司清算案件、与破产有关诉讼案件,同时加强“府院联动”推进企业重整、执破衔接工作,推进全市破产审判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破产案件“基层法院专人审理、中院专业庭审理”模式。
这一改革直击市场痛点。宿迁某机械制造公司因长期停业未经营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处于“名存实亡”状态,占用土地资源却无法产生效益。2023年,该公司被纳入公益清算备选库,市市场监管局提起申请后,法院指定清算组进场,仅用28天便完成清算注销的准备工作,较传统模式节省70%时间。该公司原股东感慨道:“没想到‘死企业’也能体面退出,资源终于能流动起来了。”
通过破产重整
宿迁97家企业获得了“涅槃重生”——
宿迁市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的市场资源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宿迁市妇产医院、宿迁市公共交通第二有限公司等一批涉民生服务企业“重装上阵”;
美银房地产、广历投资公司等企业通过破产程序续建交房
……
法治化营商环境
正在转化为企业的投资信心
自宿迁开始探索实施经营异常企业公益诉讼退出机制以来,通过破产、强制清算等程序退出市场共化解企业不良债务1035.92亿元,盘活土地1058.83万平方米、腾退厂房1328.56万平方米,盘活市场资源价值1155.22亿元。
宿迁这一创举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评价为“破解市场退出难题的法治化标杆”,不仅入选《全省或部分设区市实施的自主改革事项清单》,还成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中“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典型样本。
从“僵尸企业”出清到“危困企业”重生
从资源盘活到环境跃升
宿迁的实践证明
法治化、市场化、数字化的改革组合拳
能够真正激活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来源: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