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骆马湖发现“新”鱼种——铜鱼
讲真
听说过金鱼
长这么大
还第一次听说铜鱼
有着“水底环境检测员”外号的铜鱼
现身咱宿迁的骆马湖啦!
有图有真相
有点像PLUS版的金鱼啊!
9月3日
来自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的
罗思教授
带领渔业资源监测团队
在骆马湖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时
意外捕获一尾铜鱼
这是该水域首次发现铜鱼踪迹
也成为骆马湖全面禁捕退捕五年来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直接佐证
经现场测量
这尾铜鱼
体长195毫米、体重110克
鳞片光滑完整
正处于“幼鱼向亚成鱼过渡”的关键生长阶段
罗思教授介绍,铜鱼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鮈亚科,不仅因能长至较大规格、肉质细腻而被视为名贵鱼类,更有着“水底环境检测员”的称号。
作为底栖杂食性鱼类,它主要摄食淡水壳菜、螺蛳等底栖生物及水生植物碎片,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严苛——仅能在水底砂石洁净、软体动物充足且溶解氧含量高的水域存活。早在2007年就已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长期从事南水北调东线渔业资源调查的罗思教授介绍,铜鱼历史上在淮河流域有纪录,但已多年未见踪迹。此次在骆马湖现身,可以反映出骆马湖湖区水质及整体生态环境的向好趋势。
据江苏省骆马湖渔管办资源环保处处长张伟介绍,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监测数据,2024年以来,骆马湖共监测到鱼类43种、虾蟹类4种,较2021年全面禁捕前,已新增方氏鳑鲏、中华刺鳅、铜鱼等6个物种。
“鱼类多样性的提升,让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更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也显著增强。”张伟补充道,除严格禁捕执法外,湖区还通过优化渔业增殖放流品种助力生态修复:
五年来累计投放
鲢、鳙、细鳞鲴、花䱻、中华绒螯蟹等
共计9880万尾(只)
借助生物调控手段
消耗过量浮游生物、净化水质同时
丰富渔业种群结构
随着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地见效
骆马湖“水源地”与“生态库”功能
已逐步恢复
未来
这片水域有望吸引
更多像铜鱼这样的“稀客”
重返湖区、安家繁衍
来源: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骆马湖旅游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