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三增”态势稳,宿迁全力筑牢粮食丰产根基
“今年七月份高温少雨,多亏了政府及时调水和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你看这稻穗,今年又是个丰收年。”9月17日,在宿豫区新庄镇陈墩社区的稻田里,种植大户陈允乐望着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满是喜悦。
眼下,宿迁各地秋粮作物长势喜人,水稻灌浆饱满,玉米籽粒饱满,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从7月份面对持续高温干旱的无奈与沉重,到如今即将迎接丰收的喜悦,种植户们心情转变背后,是宿迁多举措攻克持续高温干旱难题的扎实行动。
采购农药、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肥药1154.45吨;7月以来累计实施病虫害防治948.56万亩次,组织旱田喷水灌溉约25万亩次,全市争取调水补水9.7亿立方米,累计开展10次人工增雨作业……一项项扎实有效的举措,将农业“靠天吃饭”的传统转化为“知天而耕”的底气。
站在陈允乐的田边向远处眺望,是大片稻浪,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晃。从青嫩的禾苗到淡黄色的稻浪,再到金色的丰收,肥沃的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
“我们承接省级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项目,以‘1年深翻、3年连续施用有机肥’为技术路径,采用‘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深翻耕’技术模式,增施土壤调理剂及生物质炭,快速稳定提升土壤地力。”宿豫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永泉介绍,目前宿豫区已有85.42%的耕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新的探索还在继续。今年,宿迁在全省率先开展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以旱涝保收、提升抗灾能力为目标,加大灌溉能力差的旱粮区域建设力度。灌区改造、小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一体推进,已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70公里,来龙灌区、运南灌区等9个大中型灌区的改造加速推进,新增水源取水能力27.7立方米每秒,改造干支渠道237.2公里,完善灌溉面积155万亩,新覆盖用水困难末梢农田30万亩,有效保障农业灌溉水源供应。
农业“硬件”越来越好,“软件”服务也要跟得上。“我们在田边设置了农作物‘四情’智能监测站点,可以实现虫情、气象灾情、土壤墒情和苗情的自动监测。”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植保植检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张明介绍,全市共有93个农作物“四情”智能监测站点,通过“智能设备+铁脚板”方式,可以实现24 小时不间断监测,为科学抗灾提供有力支撑。
放眼全市,35个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散布各地,市县乡三级共300余名农技人员采取“层层包联、村村覆盖”的方式,开展包乡包村包主体、到村到户到田头,手把手面对面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在今年夏季的连日高温里,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发放技术明白纸,还通过网络视频等途径宣传抗旱救灾知识,让种植户们安心不少。
据了解,今年全市播栽秋粮485.6万亩,较去年增加2.1万亩。当前在田水稻、玉米等作物长势良好,苗情总体好于常年、好于预期,秋粮丰收基础扎实。
“在秋粮进入大面积收获季节前,我们会抓好这个时间窗口,全面加强在田作物管理。”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张志伟表示,将全面加强在田作物管理,重点抓好肥水运筹、科学防控等措施,切实加强秋粮后期田间管理,不折不扣抓好防灾减灾,强化农田内外沟系配套疏通,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来源:宿迁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