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十条举措让中小学生成长“没烦恼”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深受公众关注,不同学段的孩子面临着各自的成长烦恼。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部日前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涵盖减轻作业负担、保障充足睡眠、净化网络环境、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等方面。我市中小学都有哪些举措护航学子心理健康呢?近日,记者对此进行探访。
从“心”出发,多措并举为学生解压
11月10日上午,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纷纷离开教室,投入到跳绳、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中,操场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孩子们享受着课间15分钟的运动时光,尽情释放学习压力。
漫步校园,记者注意到,该校不仅建有足球场、篮球场、舞蹈室、体育艺术馆等各类运动场所,还建有心理咨询室、音乐教室、手工教室等各类适合学生培养兴趣爱好、解压的活动空间。
“最近心情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烦心事想和老师分享?”在该校的心理咨询室,该校心理组组长庄俊英与学生交谈着,在她的鼓励下,学生小欧(化名)打开心扉,讲出了自己近期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庄俊英耐心倾听,给小欧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并用心开导他,离开心理咨询室时,小欧神情轻松了许多。这个小小的空间对于不少学生而言就是最好的“心灵避风港”。
据悉,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于“预防为先、干预为中、发展为终”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以“课程预防、咨询干预、活动促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每班每周设置一节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包含“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主题;开设的心理咨询室聘有专职心理教师,可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此基础上,该校每学期还会举办“心悦节”“年货大街”“创意集市”“手工大赛”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十条措施》明确,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能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为学生放学后开展体育锻炼提供场所保障。这些举措在我们学校已经实现了,此外,我们的‘无书面作业周末’活动也非常有特色,该活动的主要形式为研学,非常受学生欢迎。”该校学工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校将继续按照《十条措施》完善心理健康工作,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具温情的育人环境。
聚焦学生心理需求,让心理健康教育“活”起来
近日,江苏省宿迁中学“世界和我爱着你”第七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决赛圆满落幕。参赛班级通过生动演绎青春故事,传递心灵力量,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意义的视听盛宴。这场赛事正是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了解,为及时发现、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江苏省宿迁中学构建了“学校—年级—班主任—心理老师—班级—心理互助小组”层层递进的互助体系。此外,该校每两周收集一次心理健康动态观察表,形成学生心理状况“动态数据库”。一旦发现学生有异样表现,班主任或心理委员将及时反馈,心理老师通过间接沟通、温和引导等方式,邀请学生到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交流;同时,有需要的学生也会主动走进该中心,寻求学业、人际、情绪等方面的困惑解答。
“我们学校还开展‘1月1主题’的特色心理健康活动,根据季节特性设定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本月,我们将开展树叶画创作活动。”江苏省宿迁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朱鸿凯介绍,常态化的主题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滋养”,能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养分”。
此外,江苏省宿迁中学将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社团课程等多种形式,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体育课上,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足球、羽毛球、篮球等,在自选项目中激发运动热情,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朱鸿凯说,从特色活动的持续滋养,到体育赋能的全面支撑,该校全方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社协同发力,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在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的“心灵港湾”辅导中心,心语室、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智能呐喊仪、身心反馈训练系统等专业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情绪释放空间。
据悉,为让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生根,该校搭建了“普适性+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将心理课、主题班会课作为主阵地,辅以心理剧社团、专题讲座等多元形式,让心理健康知识入耳入心。同时,学校每学期开展班主任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全体教职工心育能力提升课程,强化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初步辅导能力。
“部分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易因学业节奏加快、人际关系重新建立等变化感到不适,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学校会联合家长制定个性化支持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调整状态、适应初中生活节奏。”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专职心理老师吴惠芳说。
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发力。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通过智慧家长讲堂、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知识和亲子沟通技巧;与社会机构深度合作,通过专家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专业支撑;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对接医院专业资源,确保干预及时。
据了解,《十条措施》施行以来,该校进一步聚焦学生生活作息、体育锻炼、手机使用等方面内容,通过制度规范与习惯养成相结合,从源头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目前,学校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每位教师包联数名学生,通过日常谈心、定期沟通,为学生搭建起‘一对一’的成长陪伴。”吴惠芳说,如今,“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已成为该校常态化育人模式。
来源:速新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