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供电公司:【向新而行,赋能未来】“千里眼”与“顺风耳”:数智化重塑输电线路
五年砥砺奋进,五载春华秋实。伟大的成绩从来不是一时的间歇独奏,而是砥砺奋进分秒不息的奋斗交响。
站在“十四五”终点回望,宿迁电网建设从“坚强可靠”到“数智化赋能”呈现出跨越式发展;能源结构从火电为主到风光储充实现多源互济低碳化转变;用电服务“从开门接电”到“分类问诊”服务转向个性化问需升级……
公司体量的壮大离不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不断积累;业绩的优秀来源于咬定青山、全力以赴的的拼搏追求。为全景展现公司各单位、部门在十四五期间踔厉分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公司上下加快打造具有“专精特新”鲜明特质的发展型企业的干事创业热情,特开设《向新而行 赋能未来》专栏。

十月的宿迁,秋意正浓,一架无人机从秋收的田野中缓缓升起,输电运检中心正组织青年员工对500kV钟双5K41线“三跨”地段进行精益化巡检。“绝缘子测温正常,挂点金具正常,开口销无缺失。”输电运检一班班长李天轩操作着无人机,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做着记录。
五年前,我们出去巡线,一辆车,一双铁脚板,一副望远镜,这就是我们的巡线标配,现如今,我们随车配备无人机、测温仪、激光炮等高新技术装备,给我们巡线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两个跨越时空的画面,恰是五年来输电线路运检方式脱变的最好阐释。
传统人工巡检时代,宿迁输电运检人员需要徒步穿越复杂地形,使用望远镜远距离观察线路通道、本体运行情况,老师傅们需要用脚步丈量每一基杆塔,用肉眼洞察每一处隐患。那个阶段的巡线工作,每天徒步10公里、巡视10基杆塔是常态,遇到紧急缺陷时,还要冒着酷暑攀上40多米高的铁塔进行再次确认,效率低、风险高、盲区多。
现代智能巡检时代,我们使用无人机开展自主精益化巡检,今年500kV任上5238线171基杆塔只用2天即完成本体通道巡视,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检所需2周的工作效率提高600%,缺陷隐患的精准识别提升了设备状态的评估精准度,实现了可靠性为中心的状态检修,有序推进老旧设备迭代更新。从“望远镜”到“无人机”,从“铁脚板”到“智能飞”,不仅仅是工具的迭代升级,更是运检模式上从“量”到“质”的脱变。
过去,我们的运维模式属于典型的“被动应对”。线路防外破管理主要依赖周期性的人工巡视和有限的网格员检查发现的隐患缺陷,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全面,严重滞后。往往是线路已发生故障跳闸,或是巡视员、网格员、护线员巡视中发现“线下有吊车施工”,进行“事后补救”式的紧急处置,风险防控总是慢半拍。
现在,我们依托AI智能识别技术和铁塔上可视化装置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我们构建起了“主动预防”体系。监控人员在管控中心的大屏上,即可对输电通道实施全域、实时感知。通过智能识别算法,系统能自动捕捉并告警诸如“吊车进入保护区”、“导线悬挂异物”、“破损大棚”等外破风险信息。
这意味着,在隐患尚未造成后果、甚至是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我们就已精准定位、主动预警,并第一时间推送预警信息至责任人手机,实现“事前预控”,从而极大提升了输电通道安全的可知、可感、可控能力,形成了“智能监控—自动识别—实时告警—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
十四五期间,共派发现场隐患工单15220条,严重以上隐患12683条,一般隐患2537条,从根本上保障了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过去,输电通道监控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可视化监控,存在视野局限和响应滞后的问题。现在,我们利用卫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进一步织密“空、天、地”输电立体巡视体系,构建“天空卫星巡视+低空无人机巡检+地面视频监控”的“三维立体”运维网络,隐患查找手段更丰富,预防预控更精准,实现了防外破从单点到立体的根本性转变,所辖线路外破跳闸率同比下降80%。
在检修管控领域,变革同样深刻。过去检修管控需要人员走到塔下拿望远镜抬头监督,“塔很高、人很小”是现场管控人员真实写照,如今已变成“球机+无人机”管控现场的方式,它实现了从“单点人力监督”到“全面智能管控”的升维。通过球机的“定点监控”与无人机的“机动监察”深度融合,不仅能构建无死角的监控网络,更能实现对一人对多点的远程高效监督,实现了安全、效能与精准度的系统性跨越。
十四五期间,共完成692项检修任务,消除8475条缺陷,发现并制止2826项违章行为。
回望“十四五”,输电运检中心人员不再是简单的设备巡视者,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成长为城市电力生命线的智慧守护者,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电网安全,更是整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命脉和民生用电保障。输电运检的数智化转型,不仅实现了从传统人巡到现代智巡的质的飞跃,更是实现了从供好电到赋能美好生活的使命升华。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智化转型,以创新技术描绘更加智能、可靠的大电网蓝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