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预警
暑假期间,孩子们回归家庭,接触手机(网络)的时间大增,针对学生群体的各类电信网络诈骗呈现高发态势,近期,辖区内发生多起涉学生类诈骗警情,主要类型如下,请广大家长和学生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
图源网络
典型案例:7月2日,某高中学生小李(化名)在社交平台看到零门槛兼职广告,下载指定App后,初期获得小额返利。骗子以连单任务要求持续投入,利用系统对冲提现审核等话术拖延资金返还。当小李要求提现时,对方以单方面终止协议将面临法律追责相威胁,最终骗取20000元。诈骗手段:“刷单、 刷信誉”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诈骗分子一般打着返利名号,诱骗转账,大额转账或者转账多次,最后将受害人拉黑。典型案例:7月3日,某高中学生小婕(化名)为领取免费书籍加入了一个QQ群聊,有自称公安民警的网友称群里有诈骗分子,以需要配合调查为由,诱骗小婕填写其父亲手机和银行卡信息,后被骗16000元。诈骗手段: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将“魔爪”伸向了学生,利用其心智不成熟、易被恐吓的特点,通过社交软件、游戏平台等,以账户涉案父母犯罪等话术实施心理恐吓、诱导转账。典型案例:7月7日,某初中学生小玮(化名)在手机上玩“和平精英”游戏时,有人联系其称可以领取免费的游戏道具。随后骗子让其添加QQ私聊,期间开启QQ语音通话,以“未成年人领取,需要家长手机辅助验证”为由,骗取家长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手机验证码等,整个过程持续2个多小时,待家长发现时,银行卡内的3000余元钱已被转走。诈骗手段:骗子在社交、游戏平台发布免费、低价获取游戏皮肤、道具或参加抽奖活动资格等相关信息,诱导受害人上钩。受害人操作后,骗子便会运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使用父母手机付款、转账。典型案例:6月29日,某初中学生小张(化名)使用其母亲手机时,刷到售卖LABUBU的帖子。因近期正想入手该玩偶,她便在评论区留言“求链接”,后对方添加其母亲微信,再通过微信诱骗小张下载一款屏幕共享软件,最终引导小张转出其母亲银行卡中4974元。
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利用微信、QQ、小红书等社交软件,发布大量虚假商品广告,以低价诱惑未成年人通过屏幕共享等方式,商议使用其父母手机直接付款购物,导致被骗。
1、学生对骗局的辨别能力不高,容易成为骗子下手的目标,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帮助提高孩子的反诈意识和防诈能力,特别是不轻信网络上的陌生人,不点击不明来历的链接或二维码;
2、孩子使用手机时,最好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作为家长,平时要管理好自己的支付账户信息,不要将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告诉孩子;
3、家长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内不要存放大金额钱款,建议绑定提示信息,时刻关注资金动态,避免孩子随意使用支付功能;
4、广大学生一定要加强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微信号、支付宝账号、QQ号等社交软件账号信息。切勿因为贪图小利深陷圈套;
5、如果发现被骗,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公安机关会尽力将受害人的损失降到最低。
免责申明:本文内容由用户发表,不代表宿迁零距离观点和立场,如有违规/侵权内容,请联系宿迁零距离客服微信:4665360,商家合作请联系微信:250052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