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采菇忙?小心这朵“小清新”竟是致命杀手——这份急救与防护指南请收好
近期宿迁市阴雨连绵,公园绿地、林间草丛中冒出的各色蘑菇,成了雨后 “别样景致”。可这看似无害的自然馈赠里,却藏着能瞬间威胁生命的 “隐形杀手”——9月17日凌晨,宿迁市中医院紧急接诊了两位因误食野生毒蘑菇入院的患者,二人在公园采菇食用后,迅速出现剧烈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
而导致这起中毒事件的 “元凶”,极有可能是我国中毒死亡率最高的毒蘑菇种类之一 ——肉褐鳞环柄菇。它外表朴素不起眼,却藏着致命毒性,今天宿迁市中医院就带大家认清它的 “真面目”,关键时刻能救命!
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没有艳丽的色彩,反而透着 “小清新” 的朴素感,极具欺骗性。但只要记住以下 3 个特征,就能快速将它与可食用蘑菇区分开:
“帽子” 有特点:菌盖多为淡褐色或粉褐色,表面覆盖着同心环状的暗褐色鳞片,摸起来有粗糙质感,像给蘑菇戴了一顶 “带斑点的棕帽”;
“杆子” 有细节:菌柄呈白色,相对细长,靠近菌盖的位置会有一个白色菌环,但这个环非常脆弱,容易脱落或断裂,很多时候只能看到残留痕迹;
“身材” 较娇小:整体个头不大,菌盖直径通常只有 2-4 厘米,藏在草丛里很不显眼,很容易被误认为 “普通小蘑菇”。
简单总结:若在野外看到 “棕帽带斑点、白杆细又长、个头不起眼” 的蘑菇,千万不要碰!更别想着采摘食用!
肉褐鳞环柄菇的毒性,主要来自 α- 鹅膏毒肽,这种毒素不仅毒性强,还特别会‘伪装’,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被它的‘假象’迷惑,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宿迁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解释道。
它的毒性危害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
潜伏期长,难察觉:误食后不会立刻出现症状,通常有 6-12 小时甚至更长的潜伏期,这段时间患者可能毫无不适,容易误以为 “没事” 而延误就医;
假愈期 “迷惑人”:潜伏期过后,患者会出现剧烈呕吐、腹泻、腹痛等肠胃炎症状,可在症状缓解后,会进入一个 “假愈期”—— 看似精神好转、症状消失,但实际上毒素已开始疯狂攻击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造成不可逆损伤;
内脏损伤致命:假愈期后病情会急转直下,迅速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若未及时规范治疗,致死率极高。
毒蘑菇中毒救治的关键,在于‘快’和‘对’,每耽误一分钟,都可能增加内脏损伤的风险。宿迁市中医院急诊科医护团队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 4 步急救要点,一定要牢记:
立即催吐,减少吸收:若患者神志清醒,立即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催吐,尽可能将胃内残留的蘑菇吐出;若已出现昏迷,严禁催吐,以防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
保留样本,助力诊断: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将吃剩的蘑菇、呕吐物妥善保存(可装入密封袋),或拍下清晰照片,就医时一并带上。我院检验科可通过样本快速辅助判断毒蘑菇种类,为精准治疗争取时间。
火速送医,不拖延:立即拨打 120,或用最快速度送往最近的正规医院(如宿迁市中医院),途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心跳情况。到院后务必明确告知医生:“怀疑误食野生毒蘑菇”,并出示保留的样本或照片。
遵医嘱治疗,不盲目用药:目前临床针对 α- 鹅膏毒肽中毒,首选水飞蓟宾类药物解毒,同时配合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还需进行血液净化(如血液灌流)。我院急诊科已建立毒蘑菇中毒应急救治流程,可快速启动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规范救治。
核心提醒:这 3 点一定要记牢
“三不” 原则要遵守: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外不明蘑菇,尤其是在公园绿化带、小区草丛、郊外树林中出现的陌生蘑菇;
偏方谣言不可信:别相信 “颜色鲜艳才有毒”“银针试毒有效”“高温煮能去毒” 等民间说法,这些全是误区!肉褐鳞环柄菇颜色朴素,却毒性致命,高温也无法破坏其毒素;
看护责任要尽到:看好家中老人、小孩和宠物,避免接触野外蘑菇,若发现孩子或宠物误食,立即按急救指南处理并送医。
作为宿迁地区重要的急救定点医院,宿迁市中医院急诊科始终保持应急救治 “随时待命” 状态,针对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等突发情况,已形成成熟的诊疗流程和多学科协作机制,可快速为患者提供专业救治。
最后再次提醒:路边的野菇不要采,尤其是 “棕帽白杆带斑点” 的肉褐鳞环柄菇,看见请立即远离!也欢迎大家转发这篇科普,让更多人了解毒蘑菇危害,避免悲剧发生。
互动话题:你在身边见过类似的 “危险蘑菇” 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为健康设防!
来源:宿迁市中医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