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供电员工为老人打造“生命充电桩”
作为一名奔波在新闻一线的摄影记者,我的镜头,常常对准的是电网运行的日常。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一个发生在寒夜里的特殊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充电桩”的故事。
那是在2024年1月12日晚上,我接到了马厂供电所江磊所长的紧急电话。他说,一根电线杆被货车撞断,导致全村停电。而村里,有一户人家,家里的老人需要依靠24小时不间断供氧才能维持生命!
故障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故障抢修,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我立刻联系融媒体工作站的同事,抓起相机,冲出大门,驱车直奔现场。一路上,我的心和同事们一样,为那位素未谋面的老人紧紧揪着。
就在我即将抵达时,好消息传来:电通了!老人转危为安了!是供电所的卢海涛班长,急中生智,利用新能源车的外放电功能,成功为老人的供氧机续上了电!那一刻,我悬着的心落了地。
当我赶到现场,抢修仍在继续,但紧张的氛围中已经透出暖意。我看到了那辆临时充当“生命充电桩”的电动车,看到了它连接着的那台小小的供氧机,更看到了供电员工们疲惫却欣慰的脸庞。我迅速举起相机,我要记录下的,不仅是抢修的过程,更是这绝境逢生中迸发的人性光辉与科技力量。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摇晃的车灯、紧急的布线、同事们额头的汗珠、以及家属由忧转喜的眼神……所有这些细节,都通过我的镜头被一一定格。一个清晰的新闻主题在我脑海中炸开——“生命充电桩”!这不再是一次普通的电力抢修,这是责任与智慧在危急关头凝结成的生命奇迹!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动,我连夜奋战。稿件中,我力图还原那种分秒必争的紧迫,也细腻刻画危机解除后的温情。我要让读者和我们一样,感受到那份揪心,更分享那份喜悦。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条源自我们基层一线的新闻,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了全网共鸣。#电工打造临时充电桩为断电老人供氧#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高达7700多万!从人民日报到央视新闻,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报道。一个县级的救援故事,一夜之间,温暖了全国。
回首这次报道,我有三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新闻的“脚力”抵达真实的深度。好新闻永远在现场。没有那一晚的顶风奔赴,没有那双沾满泥土的鞋,我就捕捉不到救援现场那份最原始的紧张与感动。真实的生命力,源于我们迈开双腿,深入一线的每一步。
第二,新闻的“视角”决定共鸣的广度。我们要学会用外部视角、用共情之心讲故事。跳出专业的圈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普通人的悲欢,让读者在故事里看见自己、感知时代。当新闻说“人话”、讲“人事”,它便拥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第三,新闻的“机遇”蕴含传播的力度。这条新闻的成功,得益于我们敏锐地抓住了“科技赋能民生”、“生命至上”的政策导向与公众关切点,更离不开省、市、县三级宣传战线的同频共振。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地方故事也能成为全国性的动人篇章。
那个冬夜,“生命充电桩”点亮的不只是一台仪器,它更映照出我们电力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也诠释了我们新闻工作者记录时代、传递温暖的使命。前路漫漫,作为新时代的电网新闻人,我将继续用沾满泥土的镜头,去记录伟大时代的细微脉动;用带着露珠的故事,去传递平凡岗位上不凡的坚守与担当!
来源:国网宿迁供电公司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