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洋北街道:生态和经济共生,发展与民生双赢
运河之畔,绿意盎然;港城相融,动能澎湃。昔日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如今已蜕变为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公园;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翼齐飞,“人产城”融合发展大步向前。“十四五”以来,宿城区洋北街道锚定产业、生态、宜居“三个新城”建设目标,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引擎,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中,走出了一条“人产城”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的洋北街道,产业有“绿”的底色,城市有“美”的质感,群众有“实”的获得感,一幅生态和经济共生、发展与民生双赢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前这地方杂草丛生,现在建成了公园,每天晚上有很多居民来这儿散步休闲。”谈及家乡的变化,洋北街道居民陆峰满脸自豪。他口中的“公园”,正是运河宿迁港产业园生态安全缓冲区。这个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综合体”,不仅让昔日荒滩变身湿地公园,更从源头上解决了企业用水问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安全缓冲区的建设,是洋北街道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十四五”期间,洋北街道累计新增湿地公园、口袋公园等12座,让“推窗见绿、转角遇美、出门进园”成为居民生活的常态。同时,洋北街道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着力塑造“十里岸绿、港秀城美”的“洋北图景”,为高质量发展铺就生态底色。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绿色是转型的方向。洋北街道坚持一手抓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我们新增的生产线都是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专利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今年预计年产值超5亿元。”江苏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盛新材料”)技术负责人王延安介绍,作为洋北街道新兴产业的标杆项目,凯盛新材料总投资110亿元,规划建设4条超薄光伏封装玻璃生产线及24条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年产150万吨超薄光伏封装玻璃,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
凯盛新材料的落户与壮大,正是洋北街道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上结出的硕果。“十四五”以来,洋北街道围绕绿色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依托综合物流、综合能源优势,大力推进优质项目落户,让绿色产业成为拉动洋北街道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洋北街道将生态改善与民生保障紧密结合,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持续发力,将绿色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美好生活。
“近年来,洋北街道的变化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陆峰的话道出了洋北街道群众的心声。
“十四五”以来,洋北街道办成民生实事68件,洋北街道文体中心、洋北街道“民生e家”等民生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持续优化,“公铁水”立体联运路网布局持续完善。同时,洋北街道聚焦养老托幼、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未来,我们将全力打造服务‘港航产贸’一体发展前沿阵地,全面建设‘三个新城’,加快建设‘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样板。”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党工委副书记、宿城区洋北街道党工委书记孟华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洋北街道将继续担当实干,全力做好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助力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打好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久战;加大新型服务业招引和培育力度;聚焦养老托幼、教育、医疗、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产业转型到生态修复,从城市更新到民生改善,一个产业繁荣、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洋北,正以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潜力,在宿迁大地上熠熠生辉。
来源:速新闻



游客